“斯”or“是”,哪一代的记忆“坏了”?
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为‘斯’人也”,还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为‘是’人也”?今天,这篇中学课文中的内容突然被几代人“吵架”了。
日前,人民教育社做出回应,称自1961年收录这篇文章以来,历套教材的文章一直是“故天会让人失望”,从未有过“故天会让人失望”。
对此,不少网友深表怀疑,依然坚信自己的记忆绝对是“斯人”。其中,以80后为代表的一代人片面地认为是“斯人”。有的人去找语文老师,有的人翻箱倒柜找书,却没有得到标准答案。“我们不到40岁就失忆了吗?”
80后一代的共同记忆是“斯人”
张先生出生于1984年,当他看到这个网络热门搜索时,他的第一感觉是网民们“没有文化”。因此,他特别向同龄朋友的微信聊天组发送了这个消息,几位80年代后的人嘲笑了这个看似幼稚的争议。每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:“一定是‘斯人’,没有错,已经读了20多年了。”
其中一位80后坚定地说,他对这个词印象深刻,因为他上学的时候总是把“斯人”误写成“是人”,被老师罚抄了20遍,所以一定是“斯人”。还有人说当时课本上写的字是“斯人”,但是老师教的时候说是读“shi”人。
当然,每个人的讨论都停留在个人记忆的层面上。为了找到更有力的证据,张先生开始在家里翻箱倒柜,从床底下找到了自己的中学语文教材。然而,由于年龄的原因,他找不到一本初中语文书和一本高中语文书。在找到的10本中学语文教材中,张先生没有找到这篇涉及争议词句的课文。“我一定在印象中学过。真的这么巧合吗?这篇文章在唯一丢失的书中?”
张先生从家里翻出了上学时的中学语文教材
张先生把这个热搜内容发给初中同学,想再核实一下。每个人都回答说:“斯人 1”。
1986年出生的小田一看到网上的争议,就默默发微信问两个同年级的同学。他们都坚定地回答是“斯人”,其中小飞更开玩笑地说:“这篇课文当时100%要求背,不然记不住了!”另一位李同学说:“我上学的时候学错了?我记得是‘斯人’。”
许多人很难相信他们的记忆有如此严重的“偏差”,并向他们的中学汉语老师寻求建议。林女士出生于1988年,今天下午教了她三年初中的中文老师。老师迅速回应,确定是“斯”,并说她一直在教“天堂将减少对斯人的责任”。
豆子出生于1987年,也确定是“斯人”。看到这个消息后,他也立即“核实”了他的初中中文老师。另一方说豆子在学校背诵“是”,老师在学校学习“是”。至于豆子在学校学到了哪本教科书,老师说:“教科书(版本)太多了,我不记得了!”
看到老师的回复,豆子失去了以前的决心,开始怀疑自己。“我在想我的记忆什么时候会出现偏差?”她开始在心里反复沉默:天会把大放在斯人身上,天会把大放在人身上,想看看哪个读起来更“流畅”,试图用这种方法唤醒更深层次的“正确记忆”。
90后一代出现了记忆的“岔口”
小何初中语文老师发现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
有趣的是,80后对“斯人”很有把握,但90后却开始出现完全不同的“记忆”答案。
1992年出生的小何联系了初中两个班的语文班代表。其中一个坚定地说“一定是斯人”,另一个说:“当时我写的时候,我是‘是’人。我努力工作,这是一个容易出错的点。我永远不会忘记。”
27日下午,小何联系了他的初中语文老师,“教科书是‘人’。”为了核实,老师故意找到了16年前的中文教科书,并通过微信发送了“证据”:的确,“是人也”。“这是你当年学到的,这是脚踏实地的。”老师说。
leslie出生于1996年,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“斯人”。在她的印象中,平日用“斯人”和同学交流,网上查资料写作业,从来没有人指出这是错的。但在网上看到熟悉的人教版教材后,她突然犹豫了一下。于是跑到同龄人那里求证,一位1994年出生的同学毫不犹豫地说:“是‘斯人’!另一位1995年出生的网友坚定地说:“是‘是’,我清楚地记得,当我们的语文老师说到这里时,他还跳了起来。目前,leslie更倾向于肯定后者的答案。
但到了00后,他们的立场变得非常坚定:一定是“人”。
安安是北京的一名00后大学生。她清楚地记得,她背诵的人民教育版的文本是“天堂将减少她的责任,所以人们也会这样做”。为此,她核实了她周围的许多学生,学生们也记得她背诵了“是人”。当时,老师还特别纠正了他们的考试写“斯人”会扣分,必须写“是人”才是正确的答案。
人教社回应:一直是“人”
10月26日,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自1961年收录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一文以来,历套教材都是“人”版,他们也查阅了很多古籍,查阅结果也是“故天会减少任何人”。
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不清楚为什么有些网民有“斯人”的群体记忆。然而,它的意思是“斯”和“是”,它们都表达了“这”的意思。
传世的《孟子》重要笔记本都是“是人”
清代阮元校刻本《十三经注疏》(清嘉庆刊)《孟子注疏》部分截图
中国书局哲学办公室主任朱立峰在接受《北京青年报》采访时,专门找到了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清代阮元校刻本《十三经注疏》的《孟子注疏》,上面写着“是”字。朱立峰还查阅了宋代大儒朱的《四章集注》、清代大学生焦循的《孟子正义》等书依然如此。
从中国经典古籍库中搜索,有70个“是人”的例子,只有9个“斯人”的例子。然而,朱立峰仔细分析了这些“斯人”的例子,主要是现代和当代学者对孟子的引用,涉嫌复制错误,是否一定有版本基础很难确定。
朱立峰说,对于孟子来说,“是人”和“斯人”的意思是一样的。与《老子》不同,出土文献中个别词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思想史的不同理解。
朱立峰认为,如果争论能引起读者,特别是年轻读者对古籍的兴趣,这也是一件好事。”特别是当学生学习古籍时,如果他们延伸阅读经典古籍的普及,他们将对中国经典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。”
实习生宋佳敏蔡晓榆
(图为受访者图片、网络截图)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张知依
编辑/张彬
常见问题FAQ
- UU学院资源教程能否直接商用?
-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,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,请勿直接商用。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,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。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。
- 提示下载完但解压或打开不了?
- 付款了无法下载怎么办?
- 链接地址失效怎么办?